一、實驗基礎理念
強迫游泳實驗,由Porsolt RD在1977年首創,是用于評估抗抑郁藥物效果的一種實驗方法。它基于行為絕望的心理學原理,將實驗動物放入一個封閉的環境(如水中),使其經歷無法逃避的壓迫感。當動物在這種環境中掙扎無果后,會表現出一種典型的“靜止不動”狀態。通過觀察并記錄這種絕望狀態過程中的參數,我們能夠評估抗抑郁藥物或其他干預措施的效果。
二、傳統與改進型強迫游泳實驗的比較
傳統的強迫游泳實驗(FST)涉及將大鼠放入一個水深約15至18厘米的透明圓柱形容器(泳池)中進行初次15分鐘的游泳。這個過程對大鼠而言是一種無法避免的應激,會觸發其“抑郁反應”。之后,大鼠被取出、干燥,并進行藥物或治療干預。在干預后的24小時內,大鼠再次被放入泳池中進行5分鐘的測試游泳,其游泳和靜止不動的行為被記錄并評估,以判斷抗抑郁藥物的活性。
然而,傳統FST在評估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的抗抑郁效果時存在局限。為了克服這一缺點,研究人員對FST進行了改進。改進后的FST具有兩大優勢:首先,通過增加水深,減少了大鼠因觸及泳池底部而產生的適應性行為,并提高了實驗的敏感度。其次,新版本的FST不僅記錄大鼠的靜止不動時間,還記錄了其他兩種行為,從而更全面地評估藥物的效果,并能有效驗證SSRIs的抗抑郁活性。
三、實驗中的關鍵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