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占玲俊博士在2021年6月“醫學研究雜志”(DOI 10. 11969 / j. issn. 1673-548X. 2021. 06. 013)發表了一篇短文,我們獲得了占博士的許可后,截取了摘要和少許內容(包括圖片)放在本公眾號發出。
本文構建了可應用于活體成像的近紅外熒光減毒牛型結核分枝桿菌,并利用三維熒光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 InSyTe FLECT / CT)成像技術動態觀察不同感染途徑下急性肺結核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通過基因重組的方式將近紅外熒光蛋白( near - infrared fluorescent protein,iRFP) 基因 iRFP720 插入到游離型載體 pMV261 質粒,將攜帶 iRFP720 基因的質粒轉染 至 Mycobacterium bovis BCG str. Pasteur 1173P2(簡稱 BCG) 中,篩選出穩定表達 iRFP720 熒光蛋白的單克隆菌株 Mycobacterium bovis BCG str. Pasteur 1173P2::pMV261 - iRFP720(簡稱 BCG - iRFP720) 。體外傳代擴增后分別經腹腔和尾靜脈接種途徑感染 C57BL / 6N 小鼠,建立可視化急性肺結核小鼠感染模型,通過 InSyTe FLECT / CT 成像技術動態觀察熒光菌株在小鼠體內分布情況。
結果
獲得了高水平穩定表達近紅外熒光蛋白的 BCG - iRFP720 熒光菌株。該熒光菌株體外多次傳代后在細胞水平和動 物體內水平均能被激發出明顯紅色熒光,將穩定表達熒光蛋白的單克隆菌株分別經腹腔和尾靜脈接種途徑感染小鼠,InSyTe FLECT / CT 活體成像發現,腹腔注射感染后第 5 天可見小鼠肺部紅色熒光出現
而尾靜脈注射感染后第 1 天即可見小鼠肺部紅色熒光出現。
結論
成功建立了穩定表達近紅外熒光蛋白的減毒牛型結核分枝桿菌菌株。采用 InSyTe FLECT / CT 成像技術構建的可視化急性肺結核小鼠感染模型是拓展分枝桿菌在體內生長、轉移及治療相關研究的理想模型。
在結核病研究中,新型抗結核藥物的迫切需求:促使藥物快篩創新方法的出現,以加快藥物開發進程[17 ~ 19] 。
傳統的結核病小鼠模型,在抗結核藥物快速篩選早期存在顯著瓶頸,部分原因是:動物模型中結核菌負擔以靶器官組織勻漿 CFU 來衡量;而結核分枝桿菌在體外復制時間長,在固體培養基上生長成為肉眼可見菌落,可能需要長達4周左右。
InSyTe FLECT / CT多模態成像系統,采用業界首創的旋轉機架式全角度熒光斷層成像技術,可以在完整的 360°范圍內獲取 CT 和熒光數據,實現深層組織的無放射性同位素分子成像[20] 。同時,其高敏感度、非損傷性、獲取時間短、可實時提供疾病進展和治療效果替代讀數等優點,彌補了上述傳統方法所處的困境,特別適合在小鼠中快速篩選候選藥物。
技術服務聯系方式:
孫元元(技術部)
Tel:13810818543
柴丹(銷售部)
Tel:13810910943
田建華(應用工程師)
Tel:18302907782
張婷瑞(應用工程師)
Tel:13910490151
聯系郵箱:sales@bio-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