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氧化劑在癌癥的發生和發展中的角色越來越有爭議,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不同的抗氧化劑在不同類型的癌癥進程中,既有可能會起到積極的預防作用,又或者會加速癌癥的發展。盡管不能全盤否認抗氧化劑在預防腫瘤方面積極的作用,該不該使用抗氧化劑以及如何使用,都給人們造成了相當的困擾。第二軍醫大學近日于《Hepatology》發文指出,在原發性肝細胞癌的發生進程中,靶向線粒體或非靶向線粒體的抗氧化劑具有相當不同的作用。兩種類型的抗氧化劑通過影響ATM/ATR的活性,調控DNA的損傷修復,對原發性肝細胞癌的發生發展起到了截然不同的作用,為相關的藥物治療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的RNA -seq實驗部分由伯豪生物助力完成。
研究思路
研究結果
1.非靶向線粒體的抗氧化劑促進修復DNA損傷,抑制原發性肝細胞癌(HCC)的發生和發展,而靶向線粒體的抗氧化劑促進肝癌的發生和發展
通過注射DEN造成原發性肝細胞腫瘤的患病小鼠,分別飼喂兩種類型,非靶向線粒體和靶向線粒體的抗氧化劑。飼喂非靶向線粒體NAC的小鼠,其腫瘤大小約為對照組的四分之一,相比而言,腫瘤生長得到了顯著抑制。飼喂線粒體靶向型抗氧化劑SS31的HCC小鼠與對照組相比,腫瘤顯著增大。相似的實驗結果同時由另外兩種抗氧化劑,線粒體靶Trolox和線粒體靶向型抗氧化劑MitoQ證實。
由DEN和CCl4共同作用造成的HCC更接近于人類病癥,本研究中同時在DEN和CCl4共同作用產生的HCC小鼠模型上進行了相同的抗氧化劑處理,結果與DEN處理患病小鼠一致。
2.轉錄測序實驗揭示兩種類型抗氧化劑處理后氧化還原反應,以及DNA損傷應激反應相關基因表達量顯著變化
對DEN 和CCl4共同處理造成的HCC小鼠,分別飼喂線粒體靶向和非線粒體靶向的兩種類型的抗氧化劑處理后,進行轉錄組測序實驗。與PBS處理對照組相比,GO功能分析顯示,氧化還原反應相關的基因,表達量發生了顯著變化,這表明小鼠體內的氧化還原反應狀態可能對于HCC的發生發展起到了重要影響。RNA-seq實驗揭示,差異基因在DNA損傷應激反應相關通路顯著富集。NAC和SS31引起的氧化還原狀態以及DNA損傷反應中很不相同。
在諸多關注的氧化還原反應相關因子中,細胞色素P450家族中的CYP4A10,CYP4A14,LBP1以及CBR1四個基因表達有顯著差異,表現為經NAC處理表達量顯著減少,經SS31處理表達量顯著增加,測序結果通過qPCR實驗驗證。同時,免疫熒光試驗顯示,CYP4A10在經NAC處理后顯著減少,而經SS31處理后,積累顯著增加。
3. SS31加劇DNA損傷程度,而NAC處理促進修復DNA損傷
對DNA損傷marker 8-OHdG,以及DEN誘發產生的丙二醛(MDA)進行免疫組化實驗,經SS31處理后,DNA損傷標記物顯著積累,而在NAC處理后顯著降低。同時,脫嘌呤或嘧啶(AP)位點在肝組織的分布經SS31以及NAC處理后也發生了顯著變化。這些結果暗示了氧脅迫mtROS可能在DNA損傷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DDR、組蛋白(H2AX)、p53結合蛋白(P53BP1)、BRCA1在DNA損傷的應激反應中都起到了關鍵作用,而SS31處理使這些因子的表達顯著降低,NAC促進這些蛋白的表達。有意思的是,細胞凋亡和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 和多聚 (ADP-核糖)聚合酶PARP,細胞凋亡相關因子額表達僅在NAC和Trolox處理后表達顯著提升,而經線粒體靶向的抗氧化劑處理后表達無顯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