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是藥品流通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貫穿供應鏈的始終。冷鏈本應是一個封閉的鏈條,但在實際操作中,許多需要冷藏的藥品從出廠到患者使用的整個鏈條上,常常出現“斷鏈”現象,而冷鏈藥品在流通過程中溫度超標等問題,威脅到藥品質量和患者的用藥安全。
對此,國中醫藥武漢健康新概念醫藥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偉指出,我國醫藥冷鏈物流整體表現出較大的差異化,往屆的GSP中雖然有對冷鏈提出相關規定,但由于受到地域、科技、資金等因素的限制,再加上各地政府對冷鏈執行標準不一,使得政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打折扣現象。
“‘斷鏈’的產生,主要有三大原因:其一,利益的驅使。醫藥冷鏈物流的運輸要求嚴格于其他運輸,所產生的運輸成本過高,配送企業為獲得較大的利潤空間便出現違規操作;其二,技術、設備落后。許多藥品流通企業或第三方物流在冷鏈環節上實力不濟,技術和相應的設備老化,無法適應某些特殊藥品的配送要求;其三,政府和市場配套的監管機制不健全,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現階段,我國尚未真正形成科學、合理、有效的操作細則,而政府在制定冷鏈標準化時要完全依靠配送企業自建,造成標準參差不齊。”
而在廣東龍康醫藥有限公司總經理董靖看來,我國醫藥冷鏈物流當前發展整體呈現兩級分化現象:一方面,部分國際國內大型醫藥生產企業、集中規模經營冷鏈產品的醫藥經營企業、醫藥物流企業已經實施了全面冷鏈質量管理,他們通過合同契約要求的產業鏈管理模式,率先吸收國際冷鏈物流經驗,采用先進的冷鏈儲運設備和流程控制方法,已經具備在國內實施全面冷鏈物流保障和監測管理的成功經驗;另一方面,大多數的規模較小的醫藥生產、經營和物流企業的藥品冷鏈物流管理意識和能力較為淡薄,由于冷鏈技術落后、設施設備不足等問題致使藥品冷鏈“斷鏈”現象嚴重、質量隱患巨大。
除此之外,他還表示,藥品冷鏈管理法律法規不完善,管理政策標準缺失,冷鏈藥品生產、流通、使用環節銜接上均存在管理真空,并且企業普遍對冷鏈控制意識不強,管理技術落后,相關人才缺乏等問題導致我國冷鏈物流發展水平較低。難以形成專業化、網絡覆蓋能力高的大型企業也是造成冷鏈“斷鏈”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