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站到骶”全國骶神經調控青年醫生病例大賽—北京站,圓滿落幕!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泌尿外科衛中慶主任帶領其團隊展示了《通過AI+普愛醫療骨科手術機器人,進一步增加電極植入精度》的案例,引起了與會專家的熱烈討論,最終榮獲本次比賽的一等獎。這一創新案例讓大家看到了中國骶神經調控療法在未來的無限可能。
骶神經調控療法作為全球領先的功能泌尿疾病治療手段,目前在全球廣泛應用并服務超過40萬人次,在華發展已有二十余年。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尿控盆底疾病診治中心、中國人體健康科技促進會尿控盆底疾病專業委員會、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聯合主辦的“一站到骶”全國骶神經調控青年醫生病例大賽,旨在為青年醫師提供學術展示與交流的平臺,探討骶神經調控領域的前沿進展和臨床實踐,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加高端的醫療服務。
機器人輔助骶神經調控手術
骶神經調控手術的關鍵步驟是骶3神經孔的精準定位。傳統的定位方式是醫生根據術前影像,憑經驗和手感進行穿刺,定位精準性較差,定位時間長,通常需要多次穿刺。該手術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反復穿刺無疑會加重患者的不適,影響患者的就診體驗。而對合并骶骨變異、脊柱畸形或者既往脊柱手術患者,傳統的定位方法就更加困難,因此,“如何精準定位”成了該手術的一大難點。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泌尿外科聯合本院骨科王伯堯主任,使用普愛醫療骨科手術機器人成功完成13例骶神經調控手術。通過高精度的機械臂和導航系統,實現了精準定位,大大提高了手術效率和患者的舒適度。
術中,運用普愛醫療三維C形臂環掃,采集骶骨區域三維圖像,在骨科手術機器人導航界面上進行路徑規劃,自動引導進入骶3神經孔。
原本需要反復透視比較和定位的骶3神經孔,通過骨科手術機器人的智能算法,一次性即可精準定位,靶向進入。
整個手術過程清晰流暢,穿刺傷口小,為患者大大的減輕了痛苦。經過三維C形臂透視確認,刺激器位置精準,與術前規劃位置一致,患者獲得了滿意的療效。
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骶神經調控手術的優勢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手術對比數據顯示,骨科手術機器人的精準引導,大大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縮短了穿刺時間,同時也提高了永久刺激器的植入率。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不僅提升了手術的整體效率,還為患者帶來了更好的治療結果和體驗。
① 在傳統手術中,骶神經調控第一階段手術平均需要進行5到6次穿刺才能成功找到理想的刺激點位。而使用普愛醫療的三維C形臂,不僅可以幫助醫生精準找到入針點,而且可以通過360°視野旋轉,規劃導針進入的角度,幫助醫生將電極放置在與骶神經最佳的空間位置。然后,借助骨科手術機器人的機械臂,精準引導入針,可將穿刺次數減少至1到2次。
② 普愛醫療骨科手術機器人的精準輔助,帶來了穿刺成功率的提升,也將穿刺的總體時間由原來的27分鐘縮短到了6分鐘左右。手術時間的縮短意味著術區暴露時間隨之縮短,從而降低了患者感染的風險。同時也意味著患者需要接受的麻醉劑量降低,使患者擁有更安全、更舒適的手術體驗。
③ 數據顯示,骨科手術機器人引導下置入電極,患者術中敏感觸點個數增加,能夠達到更好的調控效果。同時,術中敏感觸點個數的增加意味著,相較于傳統手術,只需要施以更小的電壓,刺激點就可以有反應。電壓的降低,也將提高永久電極的使用壽命。
④ 采用傳統的手術方式,骶神經調控一期手術的成功率約為56%,然而,借助普愛醫療的骨科手術機器人,這一成功率顯著提升至86%。原先,由于相對較低的成功率帶來的較高手術風險,患者對于選擇該術式持謹慎態度。隨著手術成功率的提升,患者和醫生對該術式的信心增強,這無疑將推動該術式在臨床上的更廣泛應用。
*僅供學術交流,具體病例請到專業醫療機構就診
培養新時代的醫學人才
隨著技術的快速進步,醫學人才培養同樣需要與時俱進。通過對骨科手術機器人等先進設備的實踐,年輕醫生能夠在模擬手術環境中學習和鍛煉。這套系統提供的亞毫米級精準輔助,讓年輕醫生能快速掌握復雜手術的操作技巧,從而縮短年輕醫生的學習曲線。這種人才培養的改革不僅為年輕醫生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還激發了他們對未來醫學技術的熱情和創新思維。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韶云鵬醫生參賽畫面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醫療領域也迎來了一場技術革命。機器人輔助手術作為這一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逐漸成為現代醫療的一大趨勢。站在骨科手術機器人科技創新的前沿,普愛醫療將持續推動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創新應用,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安全、更精準、更高效的醫療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