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簡介]
眾所周知,熒光顯微成像是生命科學研究中被廣泛采用的一類成像方法,這些成像方法通過激發和檢測熒光實現,通常需要對待測樣品進行熒光標記,而熒光標記物會在某些條件下影響被標記物的正常功能。此外,生物體中的多種物質無法使用特異性染料或抗體進行標記,因此生物無標記成像技術受到了廣泛關注。紅外光譜能夠在無需任何標記的情況下實現對物質原位的結構分析。但是由于目前紅外技術本身的限制,紅外光譜設備很難對含有大量水分的組織或液體中的活體細胞進行分析。近期,一種全新的非接觸式紅外拉曼同步測量技術的出現克服了目前現有紅外技術的短板,能夠幫助您實現:
測量液體環境中活細胞內的紅外光譜信號測量;
原位研究細胞中蛋白的構象變化;
組織切片的組成分析;
原位研究細胞或組織切片中的藥物分布。
本次報告將向大家介紹全新一代非接觸式紅外拉曼同步測量系統的技術原理及非接觸式紅外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應用。結合最近國際相關研究進展,進一步闡述如何利用該系統來實現液體環境紅外測量、無標記組分分析等實驗。
報告現場可進行免費預約測樣,歡迎您報名參會,親自體驗生物無標記紅外光譜成像檢測新技術!
[注冊鏈接]
PC端用戶點擊http:///609015818報名 ,手機用戶請掃描上方二維碼進入報名
[主講人介紹]
胡西 生物學博士
首都醫科大學 藥物分析學博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博士后,研究期間主要從事干細胞誘導和神經細胞分化及ALS相關病變研究。在Quantum Design中國公司生物科學團隊,擔任首席應用科學家,對單細胞顯微操作及生物光譜成像等領域具有非常豐富的經驗。
[報告時間]
開始 2020年06月23日 14:00
結束 2020年06月23日 15:00
請點擊注冊報名鏈接,預約參加在線講座
[精選案例]
■ 神經元中淀粉樣蛋白聚集機理研究
近日,瑞典隆德大學的Klementieva教授團隊與美國PSC的Mustafa Kansiz博士合作,使用全新非接觸式亞微米分辨紅外測量系統,在亞微米尺度上研究了淀粉樣蛋白沿著神經突直到樹突棘的聚集行為(圖1B和C),這是以往的實驗技術手段所不可能實現的。該技術是在非接觸模式下工作,不會對神經元造成損傷,這在研究脆弱或粘性的物質時顯得尤為重要。另外,該技術還能獲得亞微米尺度的紅外光譜,且不含由于背景失真或米氏散射造成的散射偽影。最新的技術進步表明,全新的非接觸式亞微米分辨紅外測量系統現在可以用來做活細胞成像,并保持相同的亞微米空間分辨率。在這種情況下,全新的非接觸式亞微米分辨紅外測量系統有望在β片層結構在活神經元的突觸附近的化學成像中發揮關鍵作用,并提供一個新的機會來研究神經毒性淀粉樣蛋白如何從一個患病的神經元傳播到一個健康的神經元,揭示阿爾茨海默癥的形成和發展機制。
圖1. (A)非接觸式亞微米分辨紅外測量系統實物圖;(B)亞微米紅外成像示意圖:神經元樹突的AFM形貌圖,其中神經元直接在CaF2基底下生長。非接觸式亞微米分辨紅外測量系統采用兩束共線性光束: 532 nm可見(綠色)提取光束和脈沖紅外(紅色)探測光束,樣品的光熱響應被檢測為樣品由于對脈沖紅外光束的吸收而引發的綠色光部分強度的損失,使紅外檢測的空間分辨率提高到?500 nm. (C) 小鼠大腦皮層初級神經元, 在CamKII促進下表達為tdTomato熒光蛋白,使得神經元結構填滿紅色,圖片標尺為20 μm。(D) 圖C區域放大圖片,箭頭指示樹突上的神經元刺
Super‐Resolution Infrared Imaging of Polymorphic Amyloid Aggregates Directly in Neurons. Advanced Sciences,DOI: 10.1002/advs.201903004
■ 水中活細胞的紅外光譜成像研究
■ 紅細胞的紅外光譜成像研究
■ 小鼠骨骼中的蛋白質分布研究
[直播好禮]
看直播贏好禮,更多大獎:藍牙運動手環、智能測溫水杯、多功能數據線... ...
[技術線上論壇]
http://www.qd-china.com/zh/n/2004111065734
[產品信息]
非接觸式亞微米分辨紅外拉曼同步測量系統:http://m.xhtechnology.cn/show1equip.asp?equipid=4207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