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航天夢想共騰飛
繼9月15日天宮二號成功發射之后,今天,全球矚目的神舟十一號飛船(以下簡稱神十一)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飛天,實現與“天宮二號”的交會對接,這是我國首次模擬未來空間站的交會對接方式,同時也是我國首次突破30天在軌駐留,迄今為止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
此次飛行,是繼神八、神九、神十之后,再次搭載海爾航天冰箱,為中國航天提供30萬米高度、天地全程冷鏈安全解決方案,助力空間科研和空間探索。
值得關注的是,與以往不同,這是一次關于新階段、新使命、新征程的“旅行”。
中國航天事業新階段:航天工程“三步走”走完兩步,空間站即將來臨
整整60年風雨兼程,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挑戰中實現跨越、在艱辛中鑄就輝煌,一步步推進航天“三步走”工程。
- 已經完成了第一步“發射載人航天飛船”,建成相關配套工程并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 正經歷第二步“發射空間實驗室”, 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 即將邁向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而今天的天宮二號,就是第二步中的第二個階段,它對于未來我國建造的空間站,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引領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新階段。
此次神十一與天宮二號的交會對接,重點開展航天醫學等8個領域的應用和試驗,是為了突破和掌握再生式生命保障等空間站關鍵技術,為我國后續空間站建造和運營奠定基礎、積累經驗。
如此推進,中國自己的空間站,已經不遠了。
海爾航天合作新使命:從單一的科研冰箱,擴展到整體太空科研生活方案
自航天冰箱三載神舟之后,此次搭載,因為任務飛行時間長、參與的空間實驗多,對航天冰箱的功能及可靠性、穩定性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比如:
- 更強的可靠性:航天冰箱在交付前的可靠性驗證測試時間較之前產品增加了一倍;
- 空間更優化:針對更多的物品存儲需要,對內部空間進行了優化;
- 防飄定位更穩定:結合實驗需要,設計了針對不同類型的樣本、試劑的防飄定位結構。
因此,伴隨著載人航天項目的推進,航天冰箱也在不斷迭代升級。
自2012年,海爾集團與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達成戰略合作以來,海爾航天冰箱已作為神舟飛船的標準配置,為空間醫學、生命科學研究提供實驗樣本、試劑的低溫存儲支持。而這只是海爾航天合作的第一步,隨著航天事業邁入全新階段,海爾航天合作也將懷揣新使命:下一步,將由目前小容積的冷藏用科研冰箱到大容積、深低溫制冷設備;由單臺科研冰箱到建立空間站生物樣本庫;由空間科研到空間生活解決方案擴展,其中包括食品冰箱、空間沐浴系統等,逐步構建海爾太空之家,成就人類太空家園美好未來。
海爾生物醫療新征程:為生命科學領域提供領先的工具和解決方案
承擔航天冰箱研制任務的海爾生物醫療小微公司,前身是海爾集團低溫制冷研究所,2006年,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誕生中國首臺超低溫冰箱;建成中華骨髓庫100臺超低溫冰箱示范工程,同時,相繼搭載雪龍號、助力南極科考,裝載彩虹魚、協助深淵探秘,裝備國家基因庫、揭秘生命密碼,入駐UK-Biobank、提速歐美生命科學。2010年,通過以超低溫冰箱為核心,擴展到樣本處理、樣本存儲、信息化管理、樣本應用等生物樣本庫解決方案,相繼建成國家基因庫、中國蛋白質庫、兒科樣本庫、內分泌樣本庫等科研基礎平臺。2013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也是中國低溫制冷行業迄今為止獲得的唯一國家科技進步獎。
在新的起點,海爾生物醫療正以超低溫冰箱切入,通過生物樣本庫所帶動的高端醫療科研用戶群,進入深冷存儲、自動化存儲、基因檢測與診斷、細胞治療、樣本大數據應用等生命科學及轉化醫學上下游產業鏈,支持中國民族生物醫療產業發展。
圖:為"中華骨髓庫"安全儲存1260000份全球華人造血干細胞血樣
圖:為國家基因庫(華大基因)存儲約10000000份人及動植物DNA樣本
回望十年,是航天冰箱裝備自主研制的十年,也是海爾生物醫療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十年。十年自主創新之路,來自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的支持,更是在海爾奠基者高瞻遠矚的孕育和殷切諄諄的期望下取得的成績。此時此刻,海爾生物醫療人無比振奮鼓舞,在新起點,懷揣新使命,開啟新征程。
2008年,海爾集團楊綿綿總裁在航天冰箱試驗現場指導工作(上圖)
2013年3月,海爾集團輪值總裁梁海山參加海爾與中國空間站戰略合作簽約儀式 (上圖)
中國航天事業飛速發展,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更大、更快,海爾生物醫療,將繼續探索、創新,為中國航天事業奉獻力量;執著堅守,為中國生命科學領域迎來自主創新的明天。
海爾生物醫療,與中國航天事業共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