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華勝博士
▲肖華勝博士(右一)作學術報告
2013年5月14日,美國影星安吉麗娜·朱莉證實她已經完成預防性的乳腺切除手術,原因是醫生通過基因檢測檢測出她“攜帶一個‘錯誤’的基因——BRCA1”,這使得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幾率增高,而手術將為她大大降低這一風險。
一時間,基因檢測這一分子生物學領域的專業術語,為全世界所知曉。
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副總裁、生物芯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公司/中心)執行主任、上海伯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伯豪)總經理肖華勝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這是一個典型的通過基因檢測來預測預防疾病的應用案例。
在摸索中前行
何為基因檢測?
簡單來講,基因檢測就是通過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手段,檢測DNA分子結構水平或蛋白表達水平是否異常,分析各種疾病易感基因的情況,從而預測某種疾病風險的概率,以便及時采取應對手段,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肖華勝介紹,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對生物產業的投入力度逐步加大。隨著所掌握的基因組個體測序數據增多,人們對基因組結構以及它與健康、疾病等關系的了解也在逐步加深,相關應用成果也越來越多。此次基因檢測的家喻戶曉,一方面得益于朱莉的名人效應,另一方面也是相關研究水到渠成的結晶。“未來,通過基因水平變化預防、預測疾病,甚至干預和治療疾病的例子將越來越多,相關產業也會越做越大。”
結合疾病、健康等臨床診斷中實際應用的需求,開發診斷技術和檢測產品,正是肖華勝所在的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生物芯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適應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一個重點發展方向。
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8月,主要圍繞生物芯片的技術創新與服務、產品開發、生產與銷售開展工作,建立初衷就在于推動生物芯片在生命科學研究、醫療保健、食品安全和藥物開發等領域的應用和推廣,為人類健康造福。
2003年2月,經過兩年的籌備,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批準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負責建設和運行“生物芯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與位于北京的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奧生物)遙相呼應,旨在從國家層面上促進中國生物芯片技術的研究和產品開發,推動生物芯片及相關技術和產業的發展,為行業提供技術平臺的支持,培養生物芯片行業的人才,最終縮短與國際上的差距。
自籌建之初,公司/中心就形成了明確的發展路線——利用國家建設工程中心的機會,首先建立平臺,掌握技術,實現國際先進平臺和技術的本地化,而后再利用它們開展應用研究,最終逐步實現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
“十多年來,國際常用的平臺我們都已經建設完成,也已經在利用平臺為科研院所、企業等提供技術服務和支撐。”肖華勝指出,提供技術服務,即是公司/中心的另一個發展方向。
如今公司/中心已經圍繞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組織芯片、二代測序、基因分型、生物信息等建立了一系列技術平臺,為提供服務和產品研發提供技術支撐。多年來,已經獲得了功能基因組和系統生物學研究芯片、轉錄組廣度預覽、人類肝細胞、胃黏膜細胞及其相關癌細胞、基于DNA甲基化的肝癌分型、預后標準的建立及檢測芯片的研發、乳腺癌個體化用藥基因表達譜芯片研究及應用、高通量消化道腫瘤組織芯片等多項研究成果。
據統計,自公司/中心成立以來已有授權專利16個,而完成申請的專利數為111個,其中發明專利104項,實用新型5項,外觀2項,PCT專利2項。僅2013年,中心就新申請專利2項,授權專利1項,2項專利進入了實審階段,累計研發投入2億多元。
除了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外,近年來,他們也在探索國家工程中心體制機制上的創新,即公司化運行。“這是以前沒有做過的,以前國家工程中心都是掛靠在大學和研究所,而我們的工程中心本身就是一個獨立運行的企業,必須實現自我發展。”
肖華勝認為,要實現自我發展,就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緊緊依靠市場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如果以前靠的是“以大吃小”,而現在“以快吃慢”正時時上演。如今已經不是單拼技術和產品的時代,應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管理創新上,根據市場的發展情況來調整管理策略。
“這十多年做下來,生存問題基本解決,現在正進一步規劃,整合資源做大、做穩,做大后就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而做穩就能夠為科研單位和企業提供長期、穩定的技術支持。”肖華勝說。上海伯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成立,就是資源整合的結晶。
為了更好地利用平臺資源和技術資源,公司/中心把技術服務部分剝離出來,于2008年成立了上海伯豪,專業提供研發外包服務。作為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的第八家子公司,上海伯豪承繼了其優質的技術平臺和商業化服務體系,自成立之日起便擁有雄厚的資源優勢和高素質的服務團隊。
到目前為止,上海伯豪已經建立六大服務平臺,包括生物樣品分析平臺、微陣列芯片平臺、新一代測序平臺、生物標志物平臺、分子檢測平臺、生物信息平臺,并利用這些平臺為國內外企業和相關單位提供系統的生物學研究全面解決方案。目前正在為多達18家跨國制藥企業(包括排名前10位的跨國制藥企業)和超過1800家的國內科研機構、醫院等提供基因表達譜、基因分型、比較基因組學、DNA甲基化、miRNA、生物標志物篩選及確認、生物信息等技術服務。
在思索中堅守
肖華勝與分子生物學結緣,要追溯到20年前。當時,世界上六個國家剛剛啟動人類基因組計劃,試圖從分子水平探知生命的秘密,生命科學研究喧囂一時。受“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的影響,肖華勝選擇了生物系作為自己的專業,懵懂中與生物學結緣。
自此,從西南師范大學生物系到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微生物專業;再到參與第四軍醫大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籌備,真正進入分子生物學領域;而后是1999年到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進行基因組學方面的博士后研究,正式進入基因組學領域;2001年博士后出站受邀加盟籌建中的生物芯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投身基因組產業化研究與推動……作為我國較早進行生物芯片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從懵懂到精通,從邊緣到核心,從技術到管理,肖華勝逐步轉身、成長的20年,恰是我國生物芯片技術與產業研究不斷發展、進步的20年,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今天。
客觀總結,正視缺點。采訪中,肖華勝并不避諱我國生物芯片產業仍然存在的問題,他同樣也在思索解決之道。
對于中國市場來講,基因檢測技術還是新鮮的,這就造成:一是檢測成本高,二是操作復雜,對使用人員要求高。“其實我們現在在做的是兩個事情,一個是讓大家會用這些技術,另一個是要讓大家用得起這些技術,而且要盡量便宜。尤其現在進入臨床檢測是要為大眾服務,必須有合適的價格,滿足病人的需求,這些都要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
“新興技術和方法,難免缺少規范,需要國家從政策層面作出規定,建立相關標準,確立相應的市場規范、產品規范、服務規范,而企業也應實實在在做好技術和產品,嚴格執行規范規定,共同推進這一產業健康發展。”
“應用研究很重要,同時一些能夠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研究工作也要重視,一來降低成本,二來不再受制于人,也能夠推動技術發展和產業進步。”
“中國的整個生物技術產業相對于歐美來說還比較落后,我們還是要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去作一些技術研究,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設計一些產品,以中國人群的特質為核心來開發產品,降低成本,逐步替代進口產品,一步步做大中國市場。”
“雖然整個領域仍不是很強,跟國際上大的CRO公司對抗還有些難度,但我想,如果有一批人或者一批公司能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去干,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相信會一步步起來的。”肖華勝說。
……
懷抱希望,拼命堅持。這是肖華勝多年打拼上海灘的經驗,同樣是他和他的同仁們堅守中國生物芯片研究和產業發展的座右銘。有了他們的拼搏與堅守,終有一天,中國“芯”將在世界舞臺精彩躍動。
人物檔案
肖華勝,博士,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副總裁,生物芯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上海伯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肖華勝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大規模基因檢測技術及其應用研究,以及生物技術的產業化。肖華勝博士是國內較早建立基因表達譜芯片技術和開展相關研究的人員之一,建立了系統的基因芯片技術平臺及質量體系,第二代高通量DNA測序技術平臺,樣品處理平臺,數據分析和處理平臺。數據質量得到國內外客戶的認可。國內科研單位的客戶利用本平臺發表論文400余篇,影響因子超過2000。2010年到2013年累計實現銷售3億多元。
肖華勝博士近年來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項目和上海市科委項目,包括“863”“十一五”重點項目“功能基因組和系統生物學研究芯片”;“863”“十二五”重點項目“農業育種、疾病研究及治療相關生物芯片的研究”;上海市科委項目“生物醫藥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利用高通量DNA甲基化檢測技術建立腫瘤甲基化異化譜”;“上海市基因芯片專業技術服務平臺”等。2009年獲得上海市領軍人才,2012年獲得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先進工作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