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都不重要,一下待為開篇——
同行的朋友在提問環節問了劉同一個貼切我等現實的問題:考研。劉同直言:“為什么要考研呢?”“考研不就是為了找工作嗎,直接找工作不行嗎?”“不要為了考研而考研。”是啊,考研是為了工作、得更好一點,也有些人為了“名校情結”。為了“名校情結”而考研的人應該就是劉同口中的“為了考研而考研的人”吧。
有點兒悲哀,竟不知自己想要做什么,沒有終極目標的青春才叫“青茫”吧。不像片中的林天嬌和高翔一樣有自己喜歡的、想要從事的行業工作,甚至對陸田甜微小的夢想不屑一顧。陸田甜的夢想是什么——家庭主婦,有一個小家,做一個好妻子、好媽媽。這是她的夢想,也遇到“淑人”歐小洋愿意給她一個家,愿意兩個人抵抗住所有壓力,用“情侶光頭”來宣誓。
夢想雖小,卻在不斷努力,亦步亦趨,步步緊逼。
小時候,人家問你的夢想是什么,你就會跟電視里的人一樣說什么做一個科學家,做一個宇航員……其實那個時候什么都不懂,對自己說出的那些名詞的背后一無所知——無知者無畏。
后來,正值青春芳華的年紀,面臨“畢業即失業”,感覺自己一無是處。這其中有自己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更有教育政策的原因。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后的高中三年,被老師家長灌輸些只有“差生”才會迫不得已走藝術體育專業。
不免讓人感嘆:盲從了十多年的義務教育,到頭來還是不如舞蹈藝術專業生懂得多、涵養深、機遇廣。至少,他們中的大多數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和一技之長。
總有領導人重復那句“教育乃國家頭等大事”,于國于家皆不可輕視之。試問家中長輩,有哪個真的了解了孩子的興趣所在從中培養,助他一臂之力?還不是問過之后不了了之,不如不問。有哪個家庭真的去探索了孩子的興趣是什么?還不是一味地接受國家義務教育,別人做什么你們就做什么。
孩子在幼年時期對世界的無知促使他去探索,這個時候的求知欲也許會是他這一生求知欲的頂峰。在求知的頂峰如果不能給予他足夠的知識見識,錯過之后,再無法彌補。數十載后方反省后悔,悲夫哀哉!晚矣。
《青茫》所反映出的教育問題也是眾青春片所展現的教育問題——僵化。高校只管升學率、高分率,育人之本不管不顧。
剛來大學那年,有個舍友覺得自己是大學生了是個人物,當即就有一學姐潑了冷水:“你以為大學生現在看來是什么好詞兒嗎!”是的,大學生現在不算什么,一抓一大把,素質低、能力差,高中畢業還可以自稱“高分低能”,畢業之后連考試都不會了。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問自己:“拿過獎學金嗎?”也許會說,大學的獎學金水分太大,那么:“不是宣稱‘高分’嗎?考過年級第一、或是班級第一嗎?”太多漏洞,想要找理由都難。
現在可以回答劉同對于“考研”的看法了:
—— 既然考研還是為了工作,那么為什么不直接工作呢?
—— 一則 沒有“一技之長”足以續命生存;二則 不知道自己想做的是什么。綜上,迷茫。